正月,明军攻下建宁府,福建平章陈友定死守延平,迫于明军强大攻势,部分元将开城降明,陈友定被擒。
洪武元年至二年(1368~1369年)
建宁、邵武、延平3路先后复为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如前。
洪武二年(1369年)
山西大同回民杨贲兴、马达霓分别受任邵武府兵马指挥使。后随军5000余人在邵武定居。
洪武四年(1371年)
光泽县奉诏建养济院,收养救济孤贫残疾者。
洪武十八年(1385年)
松溪设医学署。
建宁丁显中状元,是为明代福建第一位状元。
洪武年间(1368~1398年)
朝廷宣布减少贡茶税额,全国为4200斤,建安、崇安两县贡额共2350斤,居全国之首。
永乐三年至十七年(1405~1419年)
建宁、邵武、延平三府屡遭大疫,民众死亡174600余口。
永乐五年(1407年)
朝廷在浦城马鞍、黄恭、葛洋开发采办银铅。
永乐六年(1408年)
正月,建宁、邵武等地瘟疫严重。
永乐九年(1411年)
随郑和下西洋的邵武籍官兵回乡,于城东进贤坊建庙作纪念。
永乐十四年(1416年)
延平、顺昌、松溪、光泽、建阳、邵武、建安等县大水,环城庐舍、居民物产荡然无存,溺死者甚众,邵武死万余人。
正统元年(1436年)
明英宗下诏为先贤子孙免差役,其中朱熹子孙免50丁石,蔡元定子孙免19丁石,游酢子孙免16丁石,熊禾子孙免8丁石。
正统五年(1440年)
建瓯人,内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杨荣卒。杨荣历仕成祖、仁宗 、宣宗、英宗四朝,与杨士奇、杨溥同朝称“三杨辅政”。杨荣还是“台阁体”的代表。
正统六年(1441年)
建阳人黄应童、王镇、杨相、吴伯起各出谷千石助赈,受诏谕褒扬,各免其差役三年。
正统九年(1444年)
浙江青田叶宗留起义军攻占浦城,正统十一年(1446年),政和锦屏银矿工响应叶宗留起义。正统十二年(1447年),起义队伍数百人攻下政和县城。正统十三年(1448年),庆元人龙岗无响应叶宗留起义,攻入松溪县城。嗣后,在浦城、建阳、崇安及浙江、江西等地流动出击,队伍日益壮大。
正统十年(1445年)
官府开采武夷山桐木关银矿,直至正德五年(1510年),共开采65年。
正统十三年(1448年)
沙县邓茂七率农民起义,克顺昌,占光泽,攻邵武、建阳,各府骚然。
是年,在武夷山五曲武夷精舍旧址建朱文公祠。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叶宗留起义军联合邓茂七,攻打崇安,杀都指挥吴刚。
二月,张楷率兵进驻延平,邓茂七等退保陈山寨。张楷派人到邓茂七营中,诱降黄琴、张繇孙、罗汝先等。因有罗汝先的诱骗,邓茂七贸然下山攻延平,中张楷埋伏,邓茂七中箭身亡,起义军遭重大损失,余部由邓茂七侄邓伯孙领导继续斗争。
六月,朝廷下令赦免参加起义和逃亡的人,重新复业。至景泰年间(1450~1456年),流寓欧宁、顺昌、南平、邵武等地人民20万受抚复业。同期朝廷又下令封禁山,重新激化矛盾。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日本国真长名(兰轩)等人,专门到建阳向名医熊宗立学医。熊宗立的《名方类·证医书大全》等翻版流传日本,影响深大。
景泰六年(1455年)
八月,析政和、福安部分地置寿宁县,属建宁府。
成化二年(1466年)
光泽大疫。
成化三年(1467年)
松溪六月地震,八月降雹。
成化四年(1468年)
邵武知府徐述重建李纲祠,学士王直作碑记。
成化十年(1474年)
光泽地震。
成化十一年(1475年)
特旱,南平四月不雨。至十二月,赤地弥然,秋疫;邵武夏秋大旱,四月大疫;光泽、政和饥荒。
成化十二年(1476年)
顺昌、邵武特旱,田裂宽1~2尺,庄稼无收。
是年,建阳县书坊火灾,所存书版皆成灰烬。
成化十九年(1483年)
浦城、松溪特涝,涌高3丈,淹毙48人;光泽饥荒。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建阳、邵武、建瓯、顺昌、松溪特涝,民居多毁,人畜溺死无数;光泽饥荒。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延平府火灾,烧公署、民宅、佛寺等千余所。
弘治元年(1488年)
修建松溪至浦城大道。
弘治(1488~1505年)初年
福建丝织业有长足发展,建安有克丝,其技巧和质量均已接近传统生产丝织品的其他省区。王世懋《闽部疏》记载: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靛、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
弘治三年(1490年)
南平境内人口有15.42万户、59.16万人。
弘治六年(1493年)
编纂《建宁府志》。
弘治十二年(1499年)
南平夏秋特旱,民多饥馑;顺昌饥荒。
正德元年(1506年)
八月初一,松溪可观日全食。
八月,建宁、邵武大疫。
是年,崇安饥荒。
正德十二年(1517年)
延平府通衢大道至驻军营地火灾,焚屋950所。
正德十六年(1521年)
八月初一,崇安可见日食。
嘉靖元年(1522年)
延平纺织业兴盛,产品运销四方。
是年,邵武南乡稻田始养鲤鱼。
是年,建阳丈量耕地。
嘉靖七年(1528年)
武夷山建造天心庵,后改为永乐禅寺,为武夷山最大的寺院。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建安大水,城中可行舟。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延平大疫,人亡万计。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建安、延平大水,漂民居无数,溺死者众。
嘉靖三十年(1551年)
延平府东北、西南两街火灾,焚官署民居数千间。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延平饥荒,计米价七十余钱。大疫,死者无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倭寇犯境,围松溪40天不下,松溪县为抗倭死难85名勇士建永庇祠祀奉。同期,政和城被倭寇攻破。
是年,戚继光入闽抗倭,途经崇安、建阳、建安等县,士民奋起御敌。
隆庆元年(1567年)
戚继光抗倭告捷,在武夷山一曲刻文:“大丈夫既南靖岛夷,便当北平胡虏,黄冠布袍,再期游此。”
万历元年(1573年)
建宁府城地震。
是年,延平乡民吴建在延平、建州两地传播白莲教教义,后为官府擒拿。
是年,浦城纺织兴盛。所产大绢比浙江产大绫绩厚,与河南制者无异。
万历三年(1575年)
邵武、顺昌、延平特涝。溺死者无数。
万历五年(1577年)
彗星现于松溪西方天空,彗星横扫天际,经旬未灭。
万历十年(1582年)
邵武可观日全食。
万历十三年(1585年)
建宁府城管门巷火灾,死者300余人。万历十五年(1587年)定安坊又失火,焚民宅数千间。
万历十六年(1588年)
建阳蝗灾。
万历十七年(1589年)
建阳、邵武夏秋大旱,浦城大疫。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邵武流行天花病。
万历二十五年前后(约1595~1620年)
建阳等县引种推广吕宋(今菲律宾)甘薯。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邵武府学、圣殿、尊经阁、明伦堂因失火焚毁。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光泽冰雹、地震。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南平虎患,伤人无数。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特涝三昼夜,老者谓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后之最大水灾。松溪城垣半圯;南平大水入城,建安、瓯宁舟从城上入通。光泽、顺昌、邵武溺死者无数。
万历四十年(1612年)
浦城、崇安、松溪特涝。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二月,徐弘祖(号霞客)游武夷山三日,写《游武夷山日记》,收入《徐霞客游记》。
天启六年(1626年)
意大利天主教徒艾儒略入武夷传道,兴修天主教堂。
崇祯元年(1628年)
徐霞客游浦城,作《游金斗山小记》。经建阳抵建宁府,游归宗岩等处。
崇祯八年(1635年)
延平府大火,焚公署、民宅、祠庙等3000余所。
崇祯九年(1636年)
无为教传入邵武。
是年,光泽、政和大饥荒。
崇祯十三年(1640年)
罗马天主教神甫顾满西,从建阳到邵武传教。
崇祯十六年(1643年)
松溪大旱,竹生米,民竞食之。
崇祯十七年(1644年)
正月,建瓯大雪雹,雹大者重十余斤。
是年,镇江总兵郑鸿逵率兵到达浦城。
是年,邵武始设牛会,农民借以畜力余缺交易。
是年,明木版画家、建安人刘素明的《西厢记》、《警世通言》、《三国志图》等刻插图,被日本东京内阁文库尊经阁收藏,极为精致。
是年,浦城黑米入贡。
明 末
天文学家、建阳书坊人游艺撰成通俗读物《天经或问》一书,阐明星辰运行、风雨雷电骤发之定理。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并流传日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