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南平市人民政府 >  走进南平 >  昨日南平 >  历史沿革
宋辽金
2024-04-29 16:16 来源: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访问量:
  北宋时期(960~1127年)
  建阳水吉烧制黑瓷精品“兔毫盏”,为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制品。“建窑”为宋代八大窑系之一。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李煜派擅长制茶的北宫苑使专程到建州设立“龙焙”,指导和监制“建茶进御”。建茶质量因此得到提高,“京挺”、“的乳”、“骨子”开始取代唐时一些名茶,年产量达五六万斤。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
  忠义军复为建州。
  是年,改松源县为松溪县,在县衙东侧建儒学署,为闽北第一所儒学署。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
  陶瓷、土纸、纺织、石灰业兴盛。“建盏”驰名中外,“建窑”系全国八大名窑之一。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建州、剑州属两浙西南路。
  在建安县秦溪里置龙焙监,管古田、建安、剑浦等县银场7所。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因四川有剑州,改剑州为南剑州。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建州析将乐县归南剑州,南剑州辖7县。
  是年,升邵武为军,析邵武财演镇置光泽县,划建州归化、建宁2县属之,邵武军辖4县,治邵武。自此,境内有3个古代二级行政区建制。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建州铸大铁钱,面文“太平通宝”,系福建铸第一枚宋钱。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
  建州、南剑州、邵武军属福建路。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
  升建宁军节度。
  北宋淳化(990~994年)末至道(995~997年)初
  丁谓撰《北苑茶录》,建茶因此声价倍增,誉满京华。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
  建州城西大火,民舍、官府焚烧殆尽。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
  升建阳县崇安场为崇安县,建州辖5县。
  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
  建州“丰国监”为宋初四大钱监之一,铸有“至道元宝”小平钱。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建州大水,毁民舍、仓库万余间。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
  建安始制“龙凤团”御茶。
  北宋咸平(998~1003年)初年
  在建州设丰国监铸铜钱,为全国四监(江、池、饶州)之一。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
  关隶镇升关隶县。县治设在感化里东岸口黄熊山鹿。政和五年(1115年),更名为政和县。
  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
  宋真宗命王钦若、杨亿(浦城县人)等纂修《历代君臣事迹》,赐名《册府元龟》。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
  剑州山洪暴发,毁民居无数。
  是年,建阳麻沙、崇化二坊刻书业繁盛,号为图书之府。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朝廷修武夷山会仙观殿宫,改称冲佑观,为北宋六大名观之一。宋真宗赵桓颁观额。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建安人徐殿试第一,曾以著作郎直集贤院,后任苏州道判、升开封知府,并被封为晋宁侯。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
  福建浦城县人杨亿卒。杨亿参修《太宗实录》,与王钦若协修《册府元龟》,有诗存《西昺酬唱集》、《武夷新集》。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
  南剑州郡守刘滋首次疏浚建溪黯淡滩港道。
  是年,创办南剑州学、邵武军学。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
  邵武、顺昌、南平大水,毁民舍万余间,溺死600余人。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
  文学家柳永登进士。他的《乐章集》保留将近200首词,为宋词“婉约派”宗师。
  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
  浦城人章得象登上相位,为宋代福建第一个任宰相的人。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
  音乐家、建阳人阮逸上《钟律制议》并图三卷。皇祐中,铸太常钟磬。著有《易筌》、《王制并田图》。
  是年,知崇安县事赵抃修浚陈湾陂,引西郊水灌县城农田,又筑堤通星阳,浸溉农田数千顷。后崇安民众为纪念他将陈湾陂改名清献渠。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
  蔡襄为漕使监造御茶,改“龙凤团”为“小龙凤团”,建州茶叶名驰天下。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
  浦城人吴育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嘉祐三年(1058年)卒,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
  创办建州州学。
  北宋皇祐三年至治平四年(1051~1067年)
  剑州开设冶银、铸铜、炼铁工场各1处。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
  分建安、建阳、浦城3县部分地置瓯宁县。建州辖7县。熙宁三年(1070年),又撤瓯宁县。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建安、邵武、光泽县地震。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
  邵武人黄履为监察御史,不久改任崇政殿说书兼知谏院,迁任御史中丞。
  是年,建阳人陈升之知枢密院,与文彦博、吕公弼三辅政。第二年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年,建安北苑新制“密云龙”贡茶。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
  建州丰国监岁铸铜钱20万贯(全国17监,每年铸500万贯)。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
  浦城人吴充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
  建安县农民廖思起义,后降。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
  浦城人何去非任左班殿值武学教授,后升博士,为全国第一位武学博士。著有《司马法讲义》、《三略讲义》、《备论》等书。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
  福建路转运副使王子京,奏准福建茶叶仍旧施行榷法,建州岁榷300万斤,南剑州岁榷20万斤。哲宗继位(1086年),王子京被以“买腊茶抑民”罪罢职,遂改行通商。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
  分建安西北13个里,复置瓯宁县。建州领县如故。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
  浦城人章惇被起用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重新推行王安石青苗、免役等新法。元符三年(1100年)罢相。
  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
  浦城人章楶知渭州,进龙图阁瑞明殿学士,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拜同知枢密院事。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建州蔡池、邵武军黄齐、汀州赤水使用胆水浸铜法(即淋铜法)炼铜(即胆铜)。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
  建州丰国监铸铜钱24万缗(全国10监每年铸铜钱289万缗)。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
  建宁郡竹林生竹米,大片竹林枯死。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鉴古学家、邵武人黄伯思去世。著有《法帖刊误》2卷。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
  建安人徐兢奉使赴高丽国参加国王葬礼,阴天用指南针航行。宣和三年(1121年)编绘《宣和奉使高丽图经》40卷。
  六月,太常寺少卿邵武人李纲,因上疏请求警惕“盗贼”与“外患”,宰执斥以“所论不当”,被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建州北苑“凤饼”、“龙团”茶入贡,茶品不断创新,形成“龙凤盛世”。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
  延平人黄裳任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后升礼部尚书。
  北宋靖康六年(1126年)
  邵武人李纲任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次年8月任左相。
  是年,崇安人宣抚副使刘宋辽金,金兵攻京城时出使金营,拒绝诱降,自缢死。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赠资政殿大学士,后谥忠显。
  南宋(1127~1279年)初
  建阳麻沙成为全国图书雕印和销售中心之一。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
  邵武人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右相。次年为左相兼御营使,金兵南侵,黄与汪伯彦匿情不报,遂使金兵长驱直下。
  是年,建州军校张员发动兵变,杀转运副使毛奎等,后败被杀。
  九月初二,从滑州败退建州的禁军因领不到“御用钱”,利用建州驻军大阅之机,发动兵变,杀死转运使毛奎和兵马都监,拘留知州张勤和提举官王浚明,占据建州城。次年五月,为首者张员等6人被杀。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六月至十二月,建州军卒数千人,推叶浓、叶明珍、范擒虎为首领,于六月初一日发动兵变,杀官吏,盗州观察使印,突城而出。六月十六日攻陷古田县城,六月二十一日逼近福州西门,福建路提点刑狱李芘拥兵3万余人守城。叶浓引兵向闽东北转移,七月二十一日攻陷宁德县城,后在盐田打败长溪县令潘中率领的援兵并杀死潘中。八月进入政和、松溪,九月陷浦城,进入浙江龙泉,所向披靡。得知南京派御营中军都统制张浚、提点刑狱赵哲率军来攻后,叶浓收兵还据建州。十一月,叶与张浚军大战于建州城下,失败,率残部东走;十二月初十,被赵哲招安投降。不久,张浚以“复谋为叛”罪名擒杀叶浓。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七月,贩卖私盐的商贩范汝为被推为领袖,在瓯宁(今属建瓯)吉阳回源洞(与建阳接壤的山区)举行起义,“初不过四十人”,因“时方艰食,从者甚众”。至九月,队伍已达数万人,击败神武军副统制李捧率领的3000名官兵,攻占建阳县城。
  十一月至十二月,宋高宗派神武军副统制辛企宗率兵1万人入闽驻邵武。辛多次派小股部队到建阳袭击范汝为起义军,均被打败。朝廷采纳建安人迪功郎陆棠的招降建议,派陆和承仪郎谢响回闽招抚。范汝为既“慕得官,且惧大军继至”,便率部将范擒虎出寨接受招抚。朝廷授范汝为武翼郎,阁门祗侯,充民兵都统领,叶铁为忠诩郎、民兵副统领。
  是年,延平陶瓷销往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是年,广东起义军袭富率兵数千人入闽,围攻南剑州。
  是年,刘子在崇安县五夫里创建屏山书院,自任主讲,连续教学17年。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
  正月,宋高宗诏令范汝为归福建制置使辛企宗节制。二月以后,多次命辛企宗、谢响“放散汝为党徒”,但范“未肯散其徒”,而将所部农民军屯驻在建州城外数十座“外寨”中,分屯把隘,勒令地主在寨内的田业“必计其岁入之数,纳银或钱”,否则将其驱逐出寨,没收土地和牛畜,分给农民军。
  九月,宋高宗命监察御史胡世将往福建路抚谕范汝为部将熊志宁与建阳丁朝佐的起义军。
  十月十九日,范汝为重举义旗,攻占建州城,知州王浚明弃城而逃。范部分兵四出:派叶彻率领一支农民军攻打南剑州(今南平),熊志宁率领一支农民军袭破浦城,姚达与饶青带领一支农民军破邵武、光泽,挺进江西。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
  正月,韩世忠领兵由福州间道进军包围建州城,农民军奋战坚守6天,死万余人。城破后,范汝为率军退回回源洞,后自杀。其弟岳吉战死,部将张雄和谋士等500余人被捕。
  二月初一,建瓯、松溪等地降冰雹,毁屋伤人。是为福建省最早的雹灾纪录。建瓯县所降的冰雹大如桃李,地上积有1尺多厚。
  四月十一日,朝廷发布诏书,命福建州、县出榜张贴,对被范汝为义军没收的田地,“许人户陈诉,官为断还”。
  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
  浦城县知事朱藻实行开荒造田、三年后始征税。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
  理学家、崇安人胡安国卒。其著《春秋传》明初定为科举考试专用书。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
  抗金将领刘子羽遭秦桧指使谏官弹劾,罢官归崇安。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以子朱熹相托,笃教之。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
  建州民张大一、李大二据回源洞起义。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
  建安郡王赵春立为太子后(孝宗),在建安建王殿。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改建州为建宁府,属福建路。
  南宋隆兴、乾道年间(1163~1173年)
  建阳商人毛旭多次前往阉婆国(今爪哇东部)贸易,并于淳熙三年(1176年)充任阉婆国使者的随从来宋朝廷进贡。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建州铸“绍兴通宝”“绍兴元宝”小平钱。
  建阳魏元履请借官粮以赈贫民,秋收还纳于仓。诸乡社仓自此始。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
  浦城、崇安饥荒,农民起义。建宁府赈济常平米六百石,农民起义遂平息。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
  朱熹在崇安县五夫里建社仓赈济灾民。次年冬,宋朝廷向全国颁发朱熹倡导实行的《社仓法》。
  是年,观察使史浩下令兴修出入闽境要道,于淳熙二年(1175年)建成仙霞岭石砌路约10公里,为闽浙交通要道。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
  史学家、建安人袁枢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
  四月,朱熹、吕祖谦自崇安出发,特约江西学者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铅山的鹅湖书院进行学术讨论。这是唯心主义的一场著名争辩,史称“鹅湖论辩”。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
  建宁府太守韩元吉为民办实事:修北岗水道;在黄华山栽松万余株;撰《建宁府志》。
  是年,朱熹奉诏主管武夷山冲佑观,为期二年。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
  南剑州、建宁府发大水,漂民舍数千间。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
  朱熹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创建武夷精舍(亦称隐屏精舍),自任堂主,讲学7年(1183~1190年),来访的著名学者、高士有刘甫、方士田、吕祖谦、辛弃疾、袁枢、何镐、项安世、刘珙、谢东卿、高文举、俞寿翁、周道士等;求学的士人有建阳蔡元定、闽侯黄斡等几十人。朱熹去世后,精舍改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
  南剑州火焚民居,存者无几。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
  浦城西乡矿工张海起义,攻陷县城。起义被镇压后,官府设西安、临江二寨镇守。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
  建瓯、松溪大雪深数尺,民避兵入山多冻死。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
  朱熹在建阳西郊考亭村宅东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洲精舍),实行白鹿洞学约。朱熹在此讲学8年,前来学习的著名学生有蔡元定、黄幹、刘爚、蔡沈、陈淳、叶味道、李方子、廖德明、李闳祖、杨楫、杨道夫、林夔孙、陈履道、范念德等。在此期间,朱熹完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一批著作。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知县刘克庄在原沧洲精舍处建朱熹祠,淳祐四年(1244年),理宗赐“考亭书院”匾额。
  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
  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葬于今建阳市黄坑镇后塘大林谷。其二程理气之说,世称程朱理学,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
  四月十五日,松溪县旧县村保正范安在闽浙交通要道上立路碑,文曰“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等,碑长134厘米,宽54厘米,厚15厘米,是为中国古代交通法规碑刻。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
  理学家、建阳人蔡沈著《书集传》6卷,为元、明、清科举取士的标准注本之一。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
  建阳考亭朱熹生前所立燕居祠修建为晦庵祠,以祀朱熹。
  南宋宝庆三年(1226年)
  宋理宗下诏赞朱熹及所撰《四书章句集注》,追封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年)改封徽国公。
  是年,松溪建“湛卢书院”,纪念朱熹。
  南宋绍定至端午年间(1228~1236年)
  建阳人祝穆编撰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自刻发行。
  南宋绍定至淳祐年间(1228~1252年)
  邵武人严羽所著《沧浪诗话》问世。该诗话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门,是继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后的重要诗歌理论专著。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
  汀州农民军晏头陀部攻邵武,邵武刘安国起事攻建宁,均被挫败。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
  建阳唐石里(今黄坑乡)农民龚日未起义,据麻沙、长坪里,攻邵武。失败后龚自缢。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
  松溪大旱,蝗害。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
  夏,南平、顺昌、邵武、光泽、崇安、建阳、松溪、建瓯等县大水,漂庐舍,邵武、南平、顺昌溺死者万计。
  是年,宋理宗诏以朱熹从祀孔庙。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
  宋理宗为建阳考亭纪念朱熹的晦庵祠御书“考亭书院”四字,敕建书院。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
  理宗御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颁令全国学宫立碑。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
  法医学家建阳人宋慈撰《洗冤集录》5卷,总结了宋代及以前法医的经验,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元、明、清三朝为刑、法官必读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德、日、俄、朝鲜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
  农民起义军王若曾等进攻邵武军,败于白渚桥,向建宁撤退。
  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
  光泽、崇安、南剑州大水,死者2万多人。福建主管运输的管员饶虎臣发钱50万、米5000石,赈济崇安县灾民。
  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
  理宗御笔为建阳莒口书“西山”、“庐峰”大字,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蔡抗刻石于西山、庐峰岩石上。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
  建阳县唐石里(今黄坑乡)产嘉禾,一本15穗,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
  废除转运司创例多年,并将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实施的自运纲盐法,改为州、县专卖。
  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
  建宁府隶浙江行中省杭州。
  是年,建宁府学教授谢枋得以试题涉及大学太师贾似道政事,被谪。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
  元兵入临安,宋丞相陈宜中奉益王赵昰,自温州经松溪转福州称帝,国号景炎。
  是年,江西制置使黄万石招邵武军降元,皇子某及枢密使等二将与元兵战于莲塘,败死。
  是年,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奉诏勤王,起兵抗元,取江西宁都,经建阳,拜谒蔡元定祠。
  是年,元军追击度宗次子到邵武。邵武大疫,死者甚多。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
  文天祥在南剑州设都督府,号召四方起兵抗元。
  十一月十四日,元参知政事阿剌罕、董文炳率元军攻克建宁府(今建瓯市),执守臣赵崇。知邵武军赵时赏弃城逃走,福建提刑招捕使兼知南剑州王积翁也弃城逃往福安府(今福州)。
  蒙古至元十三年(1276年)
  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属福建行中书省,辖县仍旧。
  蒙古至元十四年(1277年)
  政和人黄华,邵武人高日新、高从周会集盐贩,联络建宁、括苍(今浙江丽水)等地民众及畲族军起义,号“头陀军”,进攻建宁等地。至元十七年黄华受降。至元二十年再次起义,据政和,破崇安、浦城,围建宁,进攻江西,后败自焚。
  蒙古至元十五年(1278年)
  建宁府、南剑州,分别改为建宁路、南剑路,隶福建行中书省,辖县仍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