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南平市人民政府 >  走进南平 >  今日南平 >  城市建设 >  城市名片
流传于杉关的民间故事
2024-12-01 16:22 来源:南平市方志委 访问量:
  杉关位于光泽县止马镇以西3公里的闽赣交界处,在鹰厦铁路修建之前,北货入闽,闽货北上,杉关都是必经之路。这里最早的主体居民应当是历朝守关将士及其眷属。此后,随着驿馆等逐步设置,越来越多人相继从福建、江西各地迁移至此,繁衍生息,渐成闽赣边界的一大聚落。现在杉关村的吴氏、李氏等家族谱牒中,就隐含了杉关聚落的形成历史。由于地处要塞,这里流传下来了不少民间故事。
杨六郎把守杉关
  过去,边关要塞往往会流传很多有关英雄将领奉旨守关、征战沙场、当地居民英勇抵御外侵的故事和传说。在杉关,当地人一直流传着一个“杨六郎把守杉关”的故事。
  光泽的各边境关隘都有杨家将战斗过的遗迹。据《光泽县地名录》记载,其一是火烧关,从太银村至东北五里的关下村,再行三里许至火烧关。民间传说杨六郎安抚南蛮时,放火烧山攻克,火焰冲天,映红山峦,半空如血,故而有火烧关之名。其二是山头关,在山头村以西十二里,因村得名。关北峰回路转,有一线天,壁立千仞,狭窄似廊,侧身勉强可过。过一线天有操兵场,据说是穆桂英习兵练武之地。相传,杨六郎曾率兵攻打杉关,驱除敌军,取得胜利。杉关附近至今仍有一座专门奉祀杨六郎的庙宇。每逢初一、十五,当地村民都会前去烧纸焚香祭拜,香火甚旺。每年农历九月初八,杉关人还会专门请道士前来念经,祈求村人平安,庄稼丰收。当地居民传说,闽赣交界的深山密林旧时藏匿有很多土匪,这些土匪曾多次攻打杉关,企图进入关内抢掠,但都因为杉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落荒而逃。
  根据历史记载,杉关历朝历代战乱频繁,当地民众深受其害,故而希冀各路英雄来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也就有了“杨六郎把守杉关”的传说,并修建庙宇供奉祭祀杨家将。这种英雄崇拜和祭祀,乃是边关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折射出当地居民的心理和社会现实。作为“八闽第一关”的杉关,既可让人们体验当地民俗风情,亦可见识古代边关军事文化,从而发思古之幽情,激发人们守卫家园的爱国热情。  
  随着封建王朝越来越重视杉关的军事战略价值,不断对关隘进行修缮,并派驻了许多兵士镇守关城,对过往行人进行盘查,加强社会控制。这些军人慢慢带来家眷,在附近从事农业耕作。同时,来往于闽赣之间的商旅越来越多,许多人开始在杉关附近开设旅馆、酒家。这样,杉关有了最早的居民,并逐渐从单纯的军事戍守要地转变成自然村聚落。
叫茶
  烟叶、茶叶和中药材,自古以来是杉关人主要的收入来源,诸多茶俗流传至今。在杉关人看来,茶叶具有神奇的力量。小孩出生不久,为了避邪减灾,家人会请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妇女缝制一个护身囊吊在帽子上。缝制前,还要在护身囊内装稻米、黄豆和茶叶等东西。村民从事祭祀活动时,也会配备茶米豆等“五色”供品。尤其在给菩萨封神时,村民会将茶米豆金银铜铁等东西塞进菩萨背后的小洞里,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经过开光仪式后的菩萨才会有神灵。在杉关村,茶还是供奉神灵的必备饮品,并且有很多讲究,例如供家仙是“三茶三酒”,表示“三星高照”、“三阳开泰”、“三餐不愁”等;供菩萨是“六茶六酒”,表示“六六顺”、“路路顺”、“消灾延寿”、“国泰民安”等。
  杉关地处闽赣边境,山川俊秀,物产丰富,民风古朴,民间擂茶为当地一绝,史料对此曾有记载:“乡间邑人待客佐以擂茶,妇人聚会之饮。为茶内入药草,擂棒擂钵工具而制。”擂茶不仅用料讲究,工序也很精细,通常用当地产的上好茶叶,按一定比例加入炒熟的大米、豆、花生、芝麻和甘草、菊花、陈皮、艾叶等中草药,放进陶制的大钵(又叫擂钵),用茶枝做成的圆头木棒(又叫擂棒)擂制而成。然后倒进茶钵里,冷饮用山泉水冲泡,热饮用开水冲泡,放置沉淀,即可饮用。
  擂茶成棕灰或青色,清冽甘醇,香气四溢,喝后甜润在口,余味无穷。根据当地人的说法,擂茶有提神舒气、祛风散热、养胃等功效,长期饮用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古时在杉关,每当家有喜事,就会先擂好茶,然后请要好的妇女姐妹来家聚会喝茶,即“叫茶”。
  有关“叫茶”习俗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童养媳,丈夫年纪比她小,不懂事,公婆又恶又奸,从来不把她当人看。她每天早上鸡叫头遍就得起床,烧饭、喂猪、洗衣、挑水、砍柴、推磨,晚上到十一二点才能睡,除吃饭外,难得歇一下。后来年纪大了,有了孩子,更是劳累。一天,恰好公婆外出,她在家擂了茶,叫来同村几名当童养媳的姐妹。大家边喝茶边吃吐苦水。说了又哭,哭了又说,互相安慰出主意,如何反抗。闷气发泄完,再喝上理气消火的擂茶,心里觉得很舒适。后来就定期这样以喝擂茶为名相互“叫茶”,来掩饰聚会的目的,此后慢慢形成习俗流传至今。(高德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