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南平市人民政府 >  走进南平 >  今日南平 >  城市建设 >  城市名片
鲜为人知的松溪古文化
2024-12-01 16:20 来源:南平市方志委 访问量:
  松溪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曾广泛流传有马窝山歌、江西路、花鼓灯、傩舞 、傀儡戏等,随着这些技艺的传承人和老艺人不断离世,这些文化遗产有的逐渐衰落,有的已经湮没。
  松溪县农村流传不少古老的山歌,新中国成立后多数已失传,只有原是广东潮汕移民的后代、松溪县花桥乡马窝村民,还保留祖先爱唱山歌的习俗。马窝山歌内容有情歌、骂歌;形式有对歌、合唱等。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部门收集的有《打山歌》、《对歌》、《十送郎》、《采桑歌》、《十月怀胎》、《开锁歌》、《打弹琴》等多首。其中《打山歌》、《等得云散日头斜》收录原建阳地区《民间音乐第三辑》。
  江西路是赣剧在松溪县的别名。江西路的角色行当表演程式比较规范,唱腔与赣剧相仿,属戈阳高腔一类。唱、念、道白用江西话,松溪本地叫“土官话”。演员全部用男的,旦角也由男的扮演。旦唱小噪,生唱高腔。其后台乐队弦乐以高胡为主(一般用京胡) ,打击锣鼓及吹奏乐唢呐必备。江西路原在松溪花桥等地广为流传。
  花鼓灯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传于松溪县花桥、路桥、塘边及祖墩乡一带。花鼓灯是从浙江省流入松溪,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具有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花鼓灯为男女合演,演员五至七人。歌舞者扮男的叫“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有武艺;扮女的叫“拉花”(也叫“兰花”或“腊花”),用手帕、扇子和岔伞翩翩起舞。表演时演员们手持花灯,边歌边舞,虽然舞步简单,但男女队形不断变化、相互穿插,也颇为生动、有趣。歌声和鼓声像海浪一样飘荡,故叫“花鼓灯”。
  跳傩,俗称“傩舞”,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一种仪式。傩舞历经漫长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民间舞蹈。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来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
  松溪县傩舞由江西省传入。自古流传于松溪县渭田镇竹贤、角岐、木坵、山镇一带,当地人叫“跳先锋”。一台傩舞少则十几个人,多则三四十人,主要角色有木鱼、跳鼓、打尺板和锣鼓手等四种。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古朴的舞姿,表达驱邪祈福的愿望。
  松溪的傀儡戏流传已久,目前仅有花桥乡路桥、车上和渭田镇溪尾、松源镇北门等四个傀儡戏剧团,遇有重大民俗节日或庙会、香期,常到街头、寺庙演出。
  傀儡是用线系在傀儡的头部及四肢,表演者自上而下奔提,属提线傀儡之类。傀儡戏演出设备十分简陋,除了几十个傀儡外,只有一块两尺多见方的底幕,也作遮住表演者之用,既无灯光,也无布景,夜里只用油灯照明。表演者只有两个,一个站在前面操纵傀儡,唱、做、念、打,都由他一人包揽。不管什么角色,什么行当,技艺十分娴熟;另一个坐在后台弹、拉、吹、打,手脚并用动作十分灵巧。(魏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