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汽车装饰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针刺无纺布高新技术领先企业、福建省科技型企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公司于2015年9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拥有38.7亩工业用地,已投资两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设施。目前已投资建成四条针刺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达1200万平方米,是省内唯一的汽车脚垫无纺装饰新材料专业生产企业。
企业在研发生产无纺装饰、汽车内饰等环保新材料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客户出口到国际市场。受疫情和出口政策及形势影响,国际市场日趋低迷。公司董事长廖长庚坦言,今年是公司成立以来最艰难的一年。“去年我们确立了新一年的发展目标,在稳步经营的基础上,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从原来以出口为主,逐步向内需调整。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值同比稳中有进。”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这家2011年新成立的企业何以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逆势发展?廖长庚给出答案:创新。
近几年来,福建长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四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先后自主研发生产无纺装饰、汽车内饰等环保新材料,成为国内外汽车厂商的抢手货。企业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福建省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企业。可以说,“两化融合”正是企业发展的“金钥匙”。
走进长庚新材料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装运刚刚生产出来的环保新材料产品,准备销往各地。满负荷生产的生产线上,并不见几个工人。
“公司一期近万平米的厂区里,只有十几名员工。这样一套价值上千万元的生产线,原材料调配后,经电脑控制,一条线仅需3个人操作就能运转。”长庚新材料副总经理黄志平说。
工作人员在进行数字化操作
信息化带来新动能。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现,在促进全要素效率提升、驱动制造业的创新变革和智能决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是制造业企业应对挑战、破题发展的必由之路。长庚新材料就是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中的典型。
拿起手持扫描枪,扫描二维码之后,系统自动调取生产工单信息,并自动采集生产过程中产品数据信息进行关联绑定。黄志平指着屏幕介绍:“你看,我们通过ERP信息管理系统和PLC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现生产全过程布卷数据的自动采集与传输,物料流转的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并可追溯。大大减少了过程数据的处理时间,提高了时效性。成本核算也由统一分配的‘大锅饭’方式向直接按每笔工单核算转变,更加准确高效,有助于提高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通过条码管控和PLC数据采集系统,可以追溯每笔订单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物理指标、坯布出入库、成品发货等环节的自动扫码取数,实现数据全流程自动化流转,并可以对出入库数据进行防错检核,解决了公司产品因小众、个性化带来易混淆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稳定性,质量问题可追溯性大大提高。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曾经,公司也存在多种问题:产品报价、物料采购价的监控靠人工复核;生产耗用和成本结转的核算靠月度人工汇总后统配;在生产线上,工艺信息和生产记录依赖Excel和手工作业。订单管理滞后、工单排程不科学、物料安全边际和需求警示不及时;仓储物流响应慢……种种弊端,加速了企业拥抱数字化的步伐。
“随着发展格局的扩展,公司原本使用的供销存软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求,订单的增多、产品种类增加、库存物料种类繁多,给原有供销存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企业发展受到制约,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黄志平介绍,“产品品类识别、标签定制、程序设计与开发、作业指导、库存管理等等这些环节都是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逐个突破的短板。”
为了实现研发、制造、市场连接,公司、员工、客户连通,通过信息化推动标准化贯通到各方面各环节,2016年,公司通过开发实施ERP信息管理系统和PLC数据采集系统,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改进,实现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数据的完整记录、保存、监控,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信息管理一体化目标。这套数据分析系统不仅仅只是在数据上进行监控,在产品质量、工艺流程、订单跟踪、产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也可以实时监控和动态追踪,并且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改进,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2017年,长庚新材料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是南平市首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黄志平介绍,“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这一细分市场整体都比较疲软。但是因为提前投入开发了这个ERP信息管理系统和PLC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信息管理一体化目标。不但提升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缓解了招工难的困难,也进一步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这两年企业经营反而稳中有进,销售收入也稳步增长,实现了超预期的收益水平。”
技术创新是长庚得以壮大的“秘笈”。
长庚新材料专业从事无纺新材料生产,主要生产汽车脚垫面料,汽车内饰及家居装饰材料等。自2011年“5·13”签约入驻南平市江南工业园后,实现当年成立、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创税。
长庚新材料十分重视产品的研发,常年专注于汽车装饰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对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及诸多的专利技术,公司在汽车脚垫、汽车装饰材料、家居装饰材料等领域占据了领先的地位。
生产线正在生产中
“这与我们的研发团队是分不开的。”公司董事长廖长庚介绍,长庚新材料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完善管理出效益”,一贯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主要负责人有20年以上从事汽车无纺装饰新材料生产管理的经历,常年带领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在细分市场行业领域,保持着向中高端市场发展的实力。
公司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南平市专利三等奖2项、南平市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以及被授予“2016(首届)福建企业创新100”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色化)等诸多荣誉称号。
目前企业经营生产的汽车脚垫面料,产品绒感细腻、花型立体鲜明……具有生产技术含量高和单位附加值高的特点。据介绍,公司产品主要以针刺起绒和针刺提花系列为主,色系丰富多样,产品具有阻燃、吸音、环保、拒水、吸水等特性。
廖长庚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是全国纺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L209/SC)行业标准审定专家观察员,参与过三项国家纺织品标准的起草工作。是公司现有产品领域细分市场最早提倡者并主导进行该系列产品的生产设备国产化、生产原材料从丙纶转化为环保可再生的涤纶的替换工作,开创了国内此类行业的先河,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我们与福州大学建立一个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心,和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并派驻科技特派员进行指导合作。除了与高校合作外,公司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联合申报的福建省STS项目(即汽车无纺地毯产品质量自动化智能检测系统研发与应用)今年已完成结题验收,项目成果获得与会专家一致认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水平,提高了公司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水平,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这几个举措的实施有望推动公司经营状况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福建长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除了继续维持较高的研发资金投入外,也加大企业信息化步伐,去年继续追加投入开发BI数据分析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此举将大大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放眼未来,随着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方式在重点领域得到深度应用,两化深度融合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为长庚新材料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