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南平市人民政府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2022 >  闽北乡贤 >  他山之石
重庆北碚区:着眼“自己人”深化改革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4-15 10:36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访问量:

  

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推动新发展市场主体年均增长68.6%,民营经济税收占比接近80%,吸纳就业超过80%,民营市场主体占比达98%,推动民营经济迸发出强劲活力

一、搭平台、建体系,推动形成强大合力

一是健全组织协调体系。成立以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区政府区长为组长的民营企业困难问题协调工作小组,全面加强对全区民营经济改革的组织领导。率先组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作为区政府组成部门统筹协调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二是构建政策支持体系。聚焦民营企业需求精准发力,不断完善“1+1+N”政策扶持体系。即:1个总体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1个发展规划《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民营企业准入、创新激励、金融支持、要素保障等N项政策措施。三是优化企业服务体系。健全政企“直通车”、政企“面对面”机制,坚持区级领导全覆盖直联全区“四上”民营企业,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服务,主动助企纾困解难。建立助企服务专员、政策解读员机制,推行政策“一网集成”“一窗通办”“免申即享”等创新机制,解决政策信息不对称、申报难等问题。建立“民企评部门”机制,区政府组织民营企业对职能部门每半年开展集中评议,每季度开展日常评议。

二、优环境、强服务,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打造“碚+”营商环境品牌。一是营造“碚+”暖心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市场主体办事便利度。“三级四务”党群服务体系获评民政部第二批“全国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典型经验”。建立民营经济智能服务平台(“自己人”APP),实现企业诉求闭环管理。二是打造“碚+”安心法治环境,在全市率先开展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救济试点,成立全市首家“商事调解中心”。三是培育“碚+”省心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商事登记、工程项目审批、投融资机制改革,发布城市机会清单,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三、出实招、解难题,纾困助企健康发展

一是破解创新难。实施科技型企业“育苗造林”工程,市级科技型企业达285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5.09%。引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庆分院等国家级平台,从无到有构建起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417余家民营企业“上云上平台”,赋能制造业数字变革、转型升级。二是破解融资难。构建“2+3+N”助推民营经济发展金融举措体系,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等2类政策清单,政府性担保、产业基金和普惠金融平台等3个政府性助贷实体,以及加成贷、青锋贷、惠农贷等N个政银合作产品。三是破解引才难。实施“新时代三千名流”计划,配套“缙云英才”“碚有引力”一揽子政策。组建数字经济人才协会、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等,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人才引育平台。四是破解市场开拓难。设立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提供北碚区“零成本”投保服务,为小微外贸企业免费提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开展外资外贸企业“三送一访”服务,解决外籍高管人才认定、股东间贷款、海外违约理赔等问题困难,为外经贸企业解读国际市场开拓、外贸贷款贴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等政策。

四、抓主体、添活力,助燃创新创业激情

北碚区牢固树立“抓发展必抓产业,抓产业必抓市场主体”理念,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招引并举,一手抓存量变增量。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建立“顶天立地”目标企业库,“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二是加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鼓励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评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62家,总量并列全市第二;评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总量并列全市第三。三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开展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参与全国、全市评先评优。创办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开设“作孚讲堂”。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打造“无事不扰、有呼快应、亲清有度、清而有为”良好营商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