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各地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天后宫与临水宫,分别祀奉妈祖、临水夫人(陈靖姑,俗称奶娘)。
旧时,闽北对外交流的通道主要靠闽江水系的水运,但水路滩险水恶,运输安全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发端于沿海的妈祖信仰也逐渐盛行于闽北。妈祖也是闽北人水上运输的保护神,现因水上运输已退居次要位置,妈祖信仰的地位逐渐下降。
旧时,母婴保健条件不佳,生育平安是人们心中的祈望。加之天花、麻疹、痢疾等婴儿传染病时有发生,人们祈望有一位专司此职的保护神的保护,故发源于闽东的陈靖姑信仰,在闽北也十分盛行。一些大乡镇都曾有过临水宫或奶娘庙。南平樟湖镇的“顺天圣母庙”,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道光(1821~1850年)、光绪(1875~1908年)年间均有重修。20世纪80年代,因建设水口电站属淹没区,按原拆原建原则迁至地势高处。此庙内有古戏台一座,198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建瓯舟歌活动
嘉靖《建宁府志·礼俗》记载:“端午节……城市有送神者,尤古之傩也”。旧时,建瓯城关每年端午节先不赛龙舟,而是搞“纸船明烛照天烧”的送瘟神活动,年年都办。最后一次是民国37年(1948年)。
“舟歌”表演是整套复杂的驱傩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起,便由会首召集有关人员在奶娘庙排练(其他时间不能练,否则“鬼会割舌头”)。排练和活动费用在公田收入中支出。为表演“舟歌”募捐集资购得公田,并由当地商界富裕者轮流任会首。在端午节前一天一切筹备就绪。
到了五月初五中午,参与活动的全体人员聚餐。会首要用锡壶喝水,吃鹅腿。善男信女们聚在奶娘庙中焚香礼拜,祈求免灾避难。游行开始前,由会首发“路引”(游行队伍顺序表),整理队伍并出发。他们穿大街过小巷以惊动各处的妖魔鬼怪,把它们驱赶出来。游行队伍的前面由“得胜鼓”(四面大鼓)引路,接下来是锣鼓队,吹管队(唢呐、笛子、管子),然后是《挑花担》(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以上是点缀性。接着是“舟歌”队。“舟歌”队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唱队,由一嗓音响亮者打鼓兼领唱,20多人伴唱(唱号子)。歌的内容是唱杨家将、薛仁贵、桃园三兄弟等24位历史名将以威慑鬼怪。二是舞队,由“无常”、“八大将”、“五路神”、“张天师”组成。“无常”有三:大哥吊死鬼、二哥黑脸、三弟白脸。都着专门服装,头戴篾扎纸糊面具,吊死鬼要伸“舌头”(实际上是套在头肩部的大型灯笼)。手中各带铁链、镣铐、绳索等拿鬼器具。“八大将”由临时召集来的八名乞丐扮演,各以粉墨涂抹脸面,画成恶鬼状,手中各持蛇、癞蛤蟆、老鼠、黄鼠狼、蝎子、血桶等。“五路神”由五人分别扮东、西、南、北、中五神。用竹扎纸糊成二人高圆桶状人形,彩绘成神像,人钻进去在肚脐处设观望孔。“张天师”一般由道士扮,骑真马、手执尘拂及神符。“舟歌”队将无常、八大将、五路神安排在唱队之前,张天师骑马殿后。另外还准备好一“纸船”(用麦秸编扎后糊纸),放在奶娘庙门口备用。游行队伍绕城一周回到庙门口时,由会首在奶娘像前掷牛角或竹片,如得一阴一阳(一正一反),即表示神灵批示可以送鬼了。游行队伍的前半部(除了“舟歌”队)立即解散,各人回家,各家各户门窗紧闭,全城鸦雀无声,充满神秘和恐怖气氛。这时,有人(包括扮神将、无常的)将扮“八大将”等恶鬼拖起来往城外拉。“舟歌”队继续高唱历史英雄名人事迹恫哧鬼魂,并把纸船抬起一并送往城外河边。唱队里的领唱者要计划好领唱速度,正好当队伍走到城门口时唱最后一句“家家户户得平安”,然后就不得再出声,人们继续把“恶鬼”拖向河边丢在水里,并把“纸船”架在两个竹排之间烧着,向河中划去。同时,扮“八大将”等角色的人洗脸,并将各种纸质饰物及道具丢在“纸船”内烧,以示神将已将恶神押上“纸船”送走。等“纸船”快烧完时,两架竹排分开,“纸船”也就散了架。舟歌队偃旗息鼓,各自回家。
“舟歌”队的舞蹈动作有两部分:一是唱队在演唱时,要边走边作划船前进状。就象是在陆地上赛龙舟的样子。二是舞队里扮演各种角色的人物各有各的步法。“八大将”因是临时雇乞丐担任,由他们随便乱蹦乱跳。无常里的“大哥”双脚并跳、“二哥”高跳步、“三弟”是左右扭动的高跳步,以示其较年幼天真。“五路神”各以碎步进行,在“大面具”里也只能这样走,并显示出一种飘忽的“仙气”。“张天师”则骑在马上挥舞尘拂、令牌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