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截至2017年6月末,全市实有内资各类市场主体已突破18万户,达到187950户,比增12.44%,注册资本达3266.07亿元,比增21.38%。从数量上来看,公有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私营企业,尤其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社会热情持续投资热情持续飙升,全市期末实有私营企业户数是内资企业2倍多。
2.市场主体增加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各县(市、区)市场主体总量分布不均,增速不一。2017年上半年,就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而言,武夷山市位居第一,其次为邵武、建阳;从在册市场主体总量来看,建瓯、延平遥遥领先,邵武、建阳较为接近,总量位列一、二、三、四,浦城、政和处于中游水平,松溪、顺昌、光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原因排位相对靠后。综上说明南平市辖区县、市传统优势依然明显,基数大,市场主体总量稳步增长。
3.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势头较好。2017年上半年,全市新设企业第一产业257户,占比6.4%;第二产业新设375户,占比9.34%;第三产业新设3383户,占比84.26%;新设个体工商户第一产业545户,占比4.17%;第二产业853户,占比6.53%;第三产业11661户,占比89.29%。统计数据说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占比持续提升,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和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2017年新设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仍然发展势力强劲,共占新设立企业总量的90.88%。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南平市政府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我市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发展499户,比去年同期长43.39%。集特色旅馆、休闲养生、农耕体验和民宿风情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民宿业,也发展较快,今年新登记209户,同比增长67.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市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上半年,全市新增2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3753家,占新增企业93.47,其中精细制造业、健康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企业60.35%。新增“个转企”58家,公司化率达30.12%。
4.休眠市场主体水分得到有效压缩。注重对休眠市场主体的注销,切实挤压了市场主体水分,提高了在册企业的存活率。2017年上半年,全市注销市场主体10783户,其中企业939户,个体工商户980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6户。全面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从今年3月1日以来,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操作指导意见,共办理全市共办理简易注销260户。今年5月1日,全面执行《南平市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暂行办法》,共有6707户个体工商户进行简易注销。简易注销机制的全面开展,降低了休眠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销门槛,为清理休眠市场主体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5.武夷新区企业登记情况。上半年,武夷新区新增企业151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5.3%。截至6月底,武夷新区实有企业1218户,企业注册资本1386290.5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500-1000万元企业160户,1000万以上-1亿元企业341户,一亿以上企业30户。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仍占比居前,其中制造业252户,占企业总数20.69%;批发、零售业332户,占27.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1户,占9.93%。